梅毒疹的辨別需結合典型皮損特征與實驗室檢測。二期梅毒疹表現為銅紅色圓形斑疹或丘疹,常對稱分布于軀干、手掌及足底,表面可有鱗屑但無痛癢感,配合血清學檢測陽性即可確診。
一、典型梅毒疹特征:
梅毒疹多出現在感染后6-8周,皮損呈現特殊形態(tài)。玫瑰疹樣損害為直徑1-2厘米的橢圓形淡紅斑,常見于胸腹部;丘疹性梅毒疹則為紅褐色堅實隆起,表面可有領圈狀脫屑,好發(fā)于面部、手掌及足底。部分患者伴有口腔黏膜斑或扁平濕疣,這些皮損含有大量梅毒螺旋體,具有強傳染性。
二、與其他皮膚病的鑒別:
梅毒疹需與銀屑病、玫瑰糠疹等鑒別。銀屑病皮損為銀白色鱗屑性斑塊,刮除鱗屑可見薄膜現象和點狀出血;玫瑰糠疹則先出現母斑后擴散至軀干,皮損長軸與皮紋平行。梅毒疹的特殊之處在于掌跖部對稱性脫屑性紅斑,且患者往往有不潔性接觸史或硬下疳病史。
三、實驗室確診方法:
非特異性血清試驗如RPR或TRUST可用于篩查,陽性者需進一步做特異性抗體檢測TPPA或TPHA。暗視野顯微鏡檢查皮損滲出液可發(fā)現梅毒螺旋體,適用于早期診斷。腦脊液檢查對神經梅毒診斷至關重要,需檢測細胞數、蛋白含量及VDRL試驗。
日常需保持皮膚清潔干燥,避免搔抓皮損防止繼發(fā)感染。確診后應嚴格遵醫(yī)囑完成青霉素療程,治療期間禁止性接觸并通知性伴侶共同檢測。飲食宜清淡富含維生素,適當補充優(yōu)質蛋白質促進組織修復,避免辛辣刺激食物。規(guī)律作息增強免疫力,治療后定期復查血清滴度直至轉陰,隨訪時間通常持續(xù)2-3年。